阅读量:1476分享量:0
——重庆市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纪实
中国绿色时报6月21日报道 今年4月6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重庆考察时,对重庆林业给予高度赞誉:“森林重庆建设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他们创造了一年种下十年树的新奇迹,探索了大规模林业投融资的新模式,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为推动全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寄予厚望,要求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2008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森林重庆”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实行“生态优先、绿色兴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这样说道,如果说过去10年建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是代表作,那么今后10年要把林业作为全市的重要战略,使林业成为重庆大发展的又一个代表作。
重庆市森林重庆建设工程启动后,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带领党组一班人、重庆务林人迅速响应。他们深知,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承担着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建设森林重庆,充分挖掘林业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可以改变地方财力不宽裕、农村经济贫困落后以及百万移民的稳定与致富的问题;可以让城市树绿花繁宜居,提升市民的生活品位;能使农村山水生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均衡人民的统筹发展。在各方的齐心努力下,2009年,重庆市完成森林工程建设任务798万亩,新造林占当年全国的6%,增速全国第一,而在此之前,造林规模每年不过100万亩;城乡森林工程总投资178亿多元,超过此前10年投入的总和;全市栽种各类树种9.1亿株,使用5厘米以上大苗,远远超过此前10年的总和。
重庆市秉承“一年栽了十年树”的绿色革命精神,纵深推进森林重庆建设,“今年再种十年树,力争十年种下百年树”。1至5月,全市完成森林工程建设任务320万亩,占500万亩年度任务的64%。
初夏时节,笔者由京城南下,探访崛起于祖国西南的森林重庆。飞机进入三峡视线,从舷窗俯瞰,山脊线满眼蜿蜒,母亲河两岸翠绿,大重庆风光秀美……
生态建设在发展中创优争先
2009年5月,开园迎客的江北鸿恩寺森林公园,如同一幅绮丽的生态画卷,舒展着山城重庆的博大胸怀。这个城市精品公园占地千余亩,总投资20多亿元。遵循“自然、生态、野趣”规律,突出“人性生态、运动休闲、巴渝文化”定位,景观别致,建筑新颖。园内栽植57个品种万余株桂花,辅以银杏、黄桷兰、榕树等高大乔木1.8万多棵。
这是重庆务林人实现“化荒为绿、建景造园”理想的一个缩影。
为登临巴渝生态文明的新高地,他们在森林重庆建设中实施了一项项创新作为——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管到底
开发致富之山,打造宜居之城。重庆坚持政府主导,组织国内顶尖科技和人才力量编制了《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并在实施中保证执行的刚性,保证了建设的品位和标准,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
规划提出到2012年,全市完成新造林12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新建城市绿地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55个森林生态镇和3000个绿色村庄;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收入达到500元;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区、县建成“市级森林城市”。
2008年7月24日,《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付诸实施,全市由此重点开展了六大建设:
——围绕提高城市绿体总量,建设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城外绿色田园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森林工程重点在主城打造两江四岸生态走廊,在主城“四山”和各县城周围建设绿色森林屏障。
——借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发挥山地优势,致富山区林农,农村森林工程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和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以此带动发展10个林业产业大县,培育出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林业龙头企业。
——围绕建设未来西部地区苗木供应基地,推进种苗产业化,苗圃基地工程重点改造现有苗圃10万亩,新建改扩建苗圃10万亩,使全市各类苗圃达到20万亩,加快林农增收致富。
——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带和景观带,通道森林工程重点在主城区内、外环高速公路两侧和向外辐射的8条高速公路两侧各建50米~80米宽的林带;在5条铁路线两侧各建30米~50米宽的林带。
——在长江干流及其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两岸可视范围、中型以上水库和饮水水源水库周边100米,规划水系森林工程,重点营造防护林,兼顾发展经济林。
——围绕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建设100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家森林公园、200个纪念林基地,增强全民生态文化意识。
创新机制,扎实培训有保障
重庆市在森林工程创建中,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兴业之本、发展之要,围绕森林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机制,推动了林业建设的创新发展。探索研究出了政府出资造林,任务分解到部门组织造林,业主承包造林,业主或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合作造林,用森林换造林,用土地换造林,农户自主造林,拍卖集体林地、荒山,鼓励企业、个人投资造林等一整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快了造林步伐。
培训新业务。重庆市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分层次、分行业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两年来,国家林业局和重庆市委组织部先后在北京举办了森林重庆建设区(县)长和林业局局长培训班,对全市所有区(县)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林业局局长、市级机关所有局领导、处长、直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全面培训。区、县林业局累计开展专题培训每年超过百余次。
培养新林农。为使当代林农适应森林重庆建设,各级林业部门加大林农培训力度,引导他们转变山林管护与生产方式,提高科学兴林的技能。
破解瓶颈,巧用政策多创新
森林重庆建设的根本出路是解放和发展林业内在的生产力。资金短缺、林业用地和市场对接是林业建设的三大瓶颈。
破解资金短缺问题,他们抓资金筹措,用足用好中央和市级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面落实工程资金。为确保森林重庆建设,市级整合资金113亿元,市财政5年时间安排林业部门资金30亿元用于森林工程建设。2009年,全市通过财政安排、政府融资、地方筹集、社会投入等方式,共筹集100亿元资金投入森林工程建设。国家林业局鼎力支持森林重庆建设,两年累计配套资金48亿多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形式,盘活了各类社会资金用于造林。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新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林业收入。
破解林业用地问题。他们采取先租后征的方式解决城市森林工程用地,采取租用的方式解决城郊重点区域造林用地,采取农民出土地与业主投入的股份制合作方式解决速丰林造林用地,采取农民出土地的方式解决农田林网、四旁和庭院绿化用地,采取集体出土地的方式解决荒山、荒坡、河流沿岸造林用地。
破解市场对接问题。逐步培育新型林农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打造新的林业业态,结合林改,保护农民的山林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自愿联合,实现山林适度规模化经营。
林业经济在创新中兴林富民
森林重庆不是简单地为城市增绿造景,还要引导农民最大限度地发展林下经济,使重庆“两翼”最贫穷的渝东南、渝东北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三年户均增收过万元。黄奇帆市长算过一个账:如果95%的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时间户户增收1万元,那300万个农户就会增收300亿元,而且是户户,不是户均。
近两年来,森林重庆全面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五大产业29个模式。下面只是其中的4种模式。
模式之一:应急谋远两兼顾,大力培植原料林
栽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承担着天然林的保护重任,发展林产工业有其局限性。但却有着前景。
几年前,永川区林业局局长陈其炳经过研究拍板,从福建引进尾巨桉,通过科研实现了本土化;从湖南益阳引进南竹,与本地优质竹子杂交,培育出速生丰产质优的新型原料林。重庆市林业局借势扩展,应急谋远两手抓,探索构建起以速丰林为基础,以新型产业油茶、橄榄林为支撑,以良种培育、木竹制造、油料加工为主业,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永川区是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示范。他们率先发挥优势,迅速做大规模,从香港引进实力雄厚的理文纸业集团投资兴业,在建厂的同时建设企业自有的原料林。
理文林浆纸项目落户永川后,使当地的木竹价格成倍上涨,推动了当地林农和企业竞相建造工业原料林。双竹镇大竹溪村耿生富早期建设果园,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没有赢得市场认可。他从理文集团进驻永川并建设原料中看到希望,将200多亩果园全部改建成桉树林,栽种当年长高4米多。他说“按现在的长势,5年不仅可以收回全部成本,还能净赚100万元以上”。
先进的示范效应,使原料林面积和质量一路攀升,形成了规模效益。近两年来,全市共有5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原料林建设,全国各地共有100多家知名企业投资重庆森林工程建设,在农村广建基地林、苗圃或从事林产品加工。森林重庆战略声名远播,吸引境外资金到重庆发展林产工业。
重庆市林业局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规划,引导全市建设500万亩速生原料林,并将其中300万亩分布于渝东南,推行“业主制”栽种速生树种。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于丰都、垫江、永川等区(县);油茶和油桐重点安排在秀山、彭水、忠县等12个区(县);橄榄连片种植于巫山、云阳、奉节一带;竹业加工遍及梁平、武隆、开县等9个主产地。
模式之二:干果鲜果遍地果 千树万树摇钱树
重庆的北方门户——革命老区城口县,是有名的“板栗大县”、“核桃之乡”。
种植大户李克银联合村民,自愿联办了股份合作式的板栗互助组,现已达到1500多亩,人均达20亩。合股互助既解决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以及保持群众积极性等难题,又在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中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益。
过去荒山起伏、草木丛生的战场,如今变成了葱葱郁郁、林果连片的板栗生产基地。板栗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李克银介绍说:“我们把栽培板栗、核桃作为‘铁杆庄稼’,当成‘永久菜园’,变过去的荒山穷山为现在的金山银山。2009年,我家仅板栗一项就比上年多收入了6000元。东安乡依靠干果栽种增收5000元以上的有71户,其中有21户增收超过1万元。”
近几年来,城口县已经打造出了厚坪、东安、北屏、岚天4个万亩干果乡(镇)。去冬今春,全县新建了6.5万亩经济果林,以板栗、核桃为主的低效林改造3.5万亩,其中新建干果高产优质示范园1500亩。再过两年,城口县干果基地将超过60万亩。
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站在山巅,远山近岭,花果满园,一派生机。革命老区城口林果实践,是一次突破贫困、走向富裕的突围。
像城口一样,全市形成了9个专业发展林果产业的区(县)和200多个乡(镇)。核桃、板栗集中在城口、巫山、云阳等8个县;柑橘重点在垫江、梁平、忠县等9个区(县)。据重庆市测算,再过两三年,全市林果产业的综合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模式之三:希望在山山显绿 出路在林林藏宝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们断然不会相信今天的重庆农民,对林地是这样的期待和倚重。
重庆市林业局在武隆县建立了一个万亩厚朴种植基地。县林业局局长袁德坤对我们说,他们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农民进行林农兼种、林牧结合等立体化种植与养殖。在仙女镇的一个乡村,六旬老人谢安胜不仅把多年弃荒的3亩耕地全部栽上了厚朴树,还将乡村道路旁生长茅草和黄荆的地方开发出来栽下了厚朴树苗。
从仙女镇农民成片开发使用撂荒地种树、开展林下经济的实例,看出农民兴林而富的希望。
谢安胜对我们说,农民致富一直是个难题。现在林业部门带领我们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确可以实实在在地致富。他掰着手指头算给我们听,他栽种3亩多厚朴,1000元苗木是政府投入的,产权是自己的,每天还能挣到70元工时费,将来的预期收成,他和武隆县天生药材公司八二分成,稳赚不赔。他和当地村民在地里种植胭脂萝卜,供本地企业——武隆仙女天然色素公司提炼红色素,每年两季亩产4吨,至少可获利4000元。栽种当年的收益就是种玉米的3倍多。
谢安胜只是万元增收工程中的普通一户。武隆县林业局局长袁德坤说,通过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5800元,培育增收万元户110户;到明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7000元,培育增收万元户40户。武隆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掀起的是变荒山穷山为青山宝山的“绿色革命”。
“以前种玉米毛收入仅有千元,现在光是土地入股就找回了本钱,种雷竹收入翻了三番。”白果村村民田兴军兴奋地说。自从武隆县林业局引来专业公司,以每亩450公斤苞谷折算价承租3万亩土地发展雷竹后,不少乡亲都得到了好处。田兴军家的7亩地全部种上了银杏树和雷竹,还在林地里喂养了900余只土鸡,每只保底每公斤5元钱,全家收入过了3万元。
今年3月24日,武隆县在仙女镇白果村王家坝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林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旅游区的林地发展养殖业,重点打造武隆县的“林下土鸡”品牌。现已发展土鸡饲养专业户1000户,年内可出栏土鸡50万只。
模式之四:青山碧水生态美 文化搭台游人醉
山是青的,水是清的,人也是亲的。勤劳的巴渝儿女在大力建设森林重庆中,唱响了生态旅游“山字经”。
近几年来,重庆市加快三峡库区生态文化建设,依托三峡工程和三峡文化,打造出了三峡生态走廊的森林景观文化品牌。发掘重庆生态文化特色,拓展重庆生态文化领域,具有重庆特色的生态文化得到张扬,建设生态文化的做法在全国林业局长大会进行了专题介绍。
重庆市结合生态示范创建工程,有序推进生态文明村和国家级森林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已经启幕。中国森林重庆论坛的成功举办,百名作家、文化名家重庆生态采风创作了一大批重庆生态文化精品,有力地推进了重庆的森林旅游。
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于一体的森林重庆建设,使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全市每年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超过8亿元,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围绕森林举办的节会更多,有重庆森林旅游节、重庆花卉博览会、第十届亚太兰花大会异彩纷呈。永川茶山竹海旅游文化节、垫江牡丹节、巫山红叶节、南岸腊梅文化节等一系列区(县)节会都升华了森林重庆的品质和内涵,赋予了重庆这座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新兴直辖市新的文化内涵和全新开放的形象。
青山,秀水,蓝天。重庆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不少地方成为“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形成了“壮丽三峡、画廊乌江、俊秀武陵山、避暑仙女山”等旅游品牌,串起了西部生态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城乡统筹在变革中改善民生
古老的巴山渝水,青春的直辖重庆。从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到森林重庆的绿化建设,承载着3200万巴渝儿女的绿化民生梦想,在“一圈两翼”的绿色构筑中得以实现。
空中俯瞰重庆,八万里绿色山川犹如一只腾飞的凤凰。以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展开的“一圈”,是它钢健的躯体,绵延的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是它展翅的“两翼”!
“小马拉不动大车”,有人曾这样预言重庆的发展。山是重庆的灵魂,水是三峡的神韵。如何让山川发挥作用,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重庆务林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探索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森林重庆,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主城区,做强“一圈”城市绿化,集中优势力量,助推乡村激活“两翼”山林。
城市宜居环境提升的排头兵
生态宜居,满足多元文化,通过森林重庆的建设,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重庆不止像一个城市,更像一个大花园。”老百姓感叹道。
然而,重庆务林人并不满足,他们为生态建设发展增设了新的标杆——打造国家生态城区,“以绿色、生态、低碳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森林重庆与民生福祉,是重庆务林人责任意识中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他们坚持用民生幸福作为森林重庆发展的检验标尺。建设森林重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重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林业成效真正体现到民生福祉的提高上。
大渡口区是重庆钢铁集团创立时的所在地。重钢搬迁长寿以后,这里便成为经济滞后、环境脏乱的代名词。
随着森林重庆的建设,大渡口区紧跟发展步伐,率先在全市编制绿色空间规划,打造“公园城区”,建设100个城市公园,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局长杜锦兴、副局长胡军陪同我们参观时说,近两年来,大渡口区秉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拆违建绿,疏林增绿,统筹城乡。两年投资6亿元,新增森林面积3.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完成了“两带七廊四十二园”的总体目标,建成了长江沿岸175米水位线到可视第一脊山梁的景观林带。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市民是生态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城市森林建成后,春晖花园的一个市民突萌奇想,在名贵树木掩映中的小区内开个家名叫福来客的餐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食客天天爆满,觉得不到农村同样品到了农家乐的美味。
随着中华美德、义渡、思源等一系列文化公园的落成开放,锦霞街、迎宾道、春晖路等城市干道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地投入使用,大渡口区的脏乱形象得以改观。月月见花,四季闻香,都市品位得到提升,市民心境日益改善。思源公园附近的楼房过去连房屋的主人都不愿意住,现在随着环境的改变,房价上升了两倍多。
几年前,重钢搬迁后,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区招商困难重重,优惠政策一个接一个,但效果不理想。森林工程使环境全新改变,过去请都不来的企业却自动上门要求永久“落户”。在严格的环评审查下,天安数码、桑德科技等9家国内一流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区领导说什么也没想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的难题被森林工程给破解了。工业园不仅荣获了重庆市第一个“园林式工业园区”,还并评选为第四届“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并评选为“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
大渡口的变迁,用铁的事实印证了“环境就是生产力”。他们先后完成了高九路、华福路、金开大道、大学城市科技大道等干道绿化示范工程,高标准建成了江北区江洲立交城市森林精品工程、大渡口建桥生态工业园区、210国道生态鲜花大道、高新园华延生态隔离带,建成江北区鸿恩寺森林公园、龙头寺森林公园等上千亩的城市大公园及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园382个,“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通道森林工程构建起了基本框架。
市委、市政府明确,在新一轮扩城“运动中”,注重建设开放融合、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重庆将50%的土地用做绿地,使“大火炉”变成“大氧吧”,使城市更值钱,大环境得到大改善。市民普遍反映大树多了,活动空间更大了,称赞“森林重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农村经济后劲增强的生力军
作为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在快速向城市聚集的同时,也使城乡距离不断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症结。
为破解“三农”问题,从森林重庆建设启动开始,重庆林业便确立用城市生态林业带动农村林下经济,启动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改革。
森林重庆建设使大量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学会了科学的林业经营方式和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又将市场化的林业机制引入乡村,并有大部分掌握了现代林业技术的农民回乡发展林业产业,把现代城市文明延伸到了农村。
历经两年的发展,森林重庆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有效改变了农村农民的命运,影响并带动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使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与发展机会。基层区(县)结合万元增收工程,将林地管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布局,走出了一条科学建设西部新城的新路。
门前碧波荡漾,房后油桐飘香;自来水引到灶台旁,水泥路修到阶沿口。举目四望,青山丛林中,新修的楼房鳞次栉比,倒映在水中美如画屏。这是我们在三峡库区奉节县潘家村一组亲眼目睹的现实。
潘家村一组是三峡工程的双淹村,村民在开发性移民中选择后靠安置,从平坝搬到了半山腰。森林工程启动后,奉节县林业局帮助他们选择发展林下经济的好路子,培训发展产业的好骨干,帮扶万元增收的示范户。贫困村民谭德智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专业发展花椒,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森林重庆影响和带动了农民的致富热情。大渡口区总共只有3万多亩农田,农民在区农林水利局的指挥下,整体移栽银杏大苗,面积占农田的2/3多。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森林工程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参与森林重庆建设达5079万个工日,务工收入达21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森林重庆,呈现出一幅城乡繁荣、产业发达、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的瑰丽画卷。
长江绿色屏障建设的突击队
高峡依旧在,平湖更秀美。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重庆600多公里。三峡水库举世关注,库区移民、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问题堪为全球性的难题。
重庆是整个长江流域中生态环境最为敏感、最为重要又最为脆弱的地区,蓄水保水能力弱,干旱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6万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56%,每年直接进入库区的泥沙约5300万吨。重庆还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37个区(县),面积4900万亩,占全市幅员的40%,其中石漠化土地约140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普遍不高,森林经营和低效林改造任繁重,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仅22%。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重庆在深化推进涪陵、丰都、云阳、奉节4个区(县)示范段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长寿、万州、忠县、巫山4个区(县)的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设。
森林重庆建设实施以来,沿长江两岸的区(县、市),总共完成工程任务200多万亩,其中新造林60万亩、补植补造8万亩、低效林改造20多万亩、育苗3万亩。巫山县投入资金2815万元,开展“我植一棵树,绿化大昌湖”植树活动,完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6000亩,栽植10厘米以上的大苗1万多株。
春秋两季,置身库区,随处可见两岸人民植树造林的动人场面。在万州港登上轮渡沿江而下,“武警世纪林”5个大字映入眼帘,只见一排排杨树、柏树、柚树、枇杷树挺立在长江岸边,俨然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身边的母亲河。
在森林重庆建设中,重庆军民每年都利用节假日集体组织到沿江两岸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在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株株树苗,并在周围筑起了篱笆,采取埋牛羊粪、在树干上绑防寒草绳等办法,确保树苗成活……
在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一批批小树茁壮成长,一片片生态林逐步形成。在森林重庆中新建的生态林大多成为三峡库区的标志性新工程,覆盖在长江岸线上,对治理库区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重庆的长江生态治理之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感动不已。2009年,他带领一批机关的司局长深入库区,专题调研长江两岸生态治理。2010年春天,再赴重庆,在长江岸边与重庆军民共同植树造林。
“绿化万里长江”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已经在他的心中酝酿长久。他和薄熙来的共同企盼,想早日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成国家生态特区,通过开展保护母亲河捐赠造林行动,加快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我们坚信,这必将使统筹城乡的中国林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经过5年、10年的努力,一定会再现“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美景,一定会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自然和谐。
“一圈”带动“两翼”,森林重庆助力民生。雄浑的巴渝山水,养育了坚毅勇敢的重庆人民,在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中,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征程中,森林重庆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谱写更美的乐章!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