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业品牌年:现象篇
0收藏0评论
2004-08-03 06:00:00
阅读量:6054分享量:0
2004年发生的几件大事,无疑将中国家具业带进了“品牌年”。2004年是中国家具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家具,特别是广东家具行业,在经历了10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后,已经进入了品牌整合的年代:谁领先一步树立品牌,谁将在下阶段的发展中取得优势。
离2005年1月进口家具零关税已为时不远了,谁领先一步树立品牌,谁将占尽优势
现象一:缺乏行业“巨头”
中国家具业2003年产值达1700亿人民币,出口54.17亿美元,全国现有生产企业8万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万人。
家具制造企业中,三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占据了主导份额,不过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家具工业的区域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华北和东北等地区,尤以广东省最为集中。
在这8万多家的家具制造企业中,上市公司仅有2家:美克和光明,且为中小盘股。而这两家企业也非行业巨头。同时,这8万多家制造企业还没有一家拥有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
现象二:价格大战竞争激烈
目前家具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显著,据中国家协的一位人士说,家具市场实际上从2000年就开始“价格大战”。目前,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型家具流通场所已达2000多万平方米,但据调查约有30%左右的家具场馆闲置。有专业人士预计:无论从行业竞争的角度还是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过度发展家具制造业,显然会让有限的森林资源锐减),中国家具制造业的结构肯定将发生变化,企业总数至少会减少30%,剩下的企业,一半实现规模化、集化团,另一半企业转变为专业化家具公司。
现象三:“贴牌”好梦完结
中国家具的出口市场从近几年一直在行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木质卧房家具的“反倾销”诉讼使一片灿烂的出口形势蒙上阴云,6月18日美国商务部作出裁决,宣布中国对美出口的木制卧室家具将被征收4.9%到198.08%不等的反倾销锐,是迄今美国针对中国的100多起反倾销案中金额较大的一起,涉及金额高达10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秘书长张传喜说:“中国家具的出口,长期是搞低价竞争。这次事件反映出中国家具一个问题:由于缺乏原创设计,缺乏自己的品牌,大多以贴牌生产形式出口到美国。特别是广东一些家具企业,几乎成了美国家具商的幕后企业,结果让美国家具商赚足了利润,而中国企业还要面对反倾销诉讼。”
现象四:进口家具将要“零关税”
2005年1月,我国对进口家具将要实施“零关税”。这意味着中国家具企业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进口家具虽然享受零关税后并不太具备价格优势,但却具有相当的品牌优势。目前国内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对家具品牌开始注重,例如“宜家”家具,其品牌号召力在北京、上海两地的中产阶级中相当大。
现象五:“品牌年”初露端倪
国内国外的市场环境,让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开始着手进行品牌的打造工作。从举办的几大家具展览会上,就可看出端倪。记者注意到,和往届相比,今年有一批企业不再靠推出新、奇、特家具做噱头,而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提炼”和“改良”,打造核心产品,树立稳定的风格,追求家具与居住环境整体和谐。
有心人也会发现,今年在各大媒体的广告发布中,开始有了家具制造商的身影,如健威、全友、皇朝。记者在广深高速路上更注意到,沿途的路牌广告中,有五家家具制造企业的6块广告路牌,去年只有1块。
在经历了10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家具业的竞争在今年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而眼下的竞争,谁先抢占品牌创建的先机,谁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赢家。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