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1448分享量:0
“这关筷子什么事儿呢?”面对记者时,黑龙江木筷行业协会会长连广总是不由自主地抛出这句话,带着几分委屈。
几乎成为社会公论的“一次性木筷破坏资源”有很多的证据支持,但连广希望有人当面提出这些问题,他觉得自己掌握的行业状况可以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这个行业。
在连广看来,木筷行业是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而不是破坏资源;并不是因为生产筷子而砍伐树木,一部分木材被用来生产筷子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因此,关于这个行业是否应该存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如何取舍,当然也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讨论它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如何管理、规范,保证它的健康发展,以巩固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确立的优势。”1月26日与日本割箸协会输入协会的谈判,才是他最关注的。
这个行业需要不断解释存在的理由
这位从事着在很多人眼中浪费资源、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曾是高校的教师,而且研究的就是林产工业。
连广1986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而后考取了林产工业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他曾在大学的实验林场当过两年场长,带领职工搞过一次性木筷等产品的生产加工。1993年,他成为林业部部属院校第一个下海经商者,去开办自己的筷子厂。
“当年哈尔滨市一共有20多家筷子厂,现在只剩下我和另外一家了。”连广说。1993年以前,我国出口到日本的木筷平均价格在每箱(5000双)30美元左右,最低价格也可达到21美元;如今,在原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出口价格却降到了平均25美元,最低一箱只有十七八美元。
无论从政策、舆论环境,还是生产规模、市场价格来看,一次性木筷产业似乎都前景黯淡,但连广对这个行业却更加投入。去年9月,在他的多方奔走下,黑龙江木筷行业协会终于成立了。但是,70多家会员单位目前只交上2万元会费,连广把这点钱放在一边,自己负担着协会的日常开销,“我们先为这个行业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到时候大家自然就有积极性了。”
连广认为,因为缺乏对这一行业的宏观调控,竞争秩序混乱,导致在对外贸易中竞相压价,才造成了全行业的不景气。而实际上,只要正确引导和规范,一次性木筷产业仍是一项经济效益高、解决就业贡献大,而且是林产品加工中罕见的不用找市场的优势产业。
但是,从开始准备建立协会开始,连广首先面对的就是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质疑。“别的行业协会更多地是在研究行业怎么发展,而我们谈发展之前要先向人们解释,我们这个行业为什么应该继续生存。”
“公众关注环保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但人们对木筷行业的经济属性特点以及真实状况可能缺乏了解,由此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连广表示。
关乎木筷存亡的四大疑问
关于一次性木筷的存废问题,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中。针对这一行业的几个疑问,已经成为各界人士抵制木筷的主要论据,而且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
———日本禁止用本国木材生产筷子?
抵制一次性木筷者最具说服力的论据就是日本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5%,为保护森林资源却禁止利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然而,“日本本土生产的木筷占流通量的3%”这一数据,却显然与“禁止”说存在矛盾。
“在我们与日本企业的交流中了解到,日本并没有禁止本土生产的说法。”连广说,进口一次性木筷首先是由日本自身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杨桦木因为材质白、无异味、硬度适中,是生产一次性木筷的最佳原料,但日本自身的森林资源中杨桦木较少。
日本进口一次性木筷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进口国包括加拿大、智利、印尼等国,但因为别国并没有木筷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设备,都需要日本投入,因此,成本依然很高。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一次性木筷产业,当时日本通过补偿贸易投入相关设备。“一次性木筷是林业系统最早的外向型产品,因为效益好,各林业局都很重视。那时候客户来了,局长都要亲自接待的。”连广说。
这项产业进入我国不久,承德便研制出仿造设备,而且性能比日本设备还要好,我国很快便形成了稳定的木筷产业链。1988年,我国生产的木筷就占据了日本53%的进口份额。因为木筷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加工工艺上日本也难以找到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进口木筷,因此,我国木筷在日本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日本木筷行业劳动力成本比我国高20-40倍,木材的采伐、运输成本更高,以杨桦木为原料的普通木筷无法与我国产品竞争,只能以白松为原料生产高档木筷保留少量市场份额。1999年,日本将我国一次性木筷的进口关税由5.2%下调至4.7%,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尽量减少本国白松等高档木材的采伐。
“现在的市场占有率是我国木筷行业近30年努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连广说,“实际上日本的生产企业对此并不甘心。”2001年,日本生产企业向经济省提出抗议,探讨限制中国木筷的进口,要求我国控制出口数量或者提高对日出口的价格。“这不是弄反了吗?如果日本不想、不让本国生产,怎么会提出这样的意向?”
———木材做筷子是资源浪费?
也许因为一次性木筷过于常见,而且用过即弃,很多人认为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加工这种产品纯属浪费。
“你知道‘熊瞎子蹲仓’蹲在哪儿吗?就是在杨树、桦树的树洞里。”连广告诉记者,杨桦树适应性和自我繁殖力强,属天然速生林,是采伐后天然更新中的“先锋树种”。杨桦木自然成熟期短,30年后材芯会自然腐烂,失去其应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即便正常采伐后,放置到第二年的伏天杨木便开始发黑变色,属于四类经济材,使用价值不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峰和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曹玉昆在调研中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杨桦木主要作为薪炭材使用,在60-100元/立方米价位上还供大于求;由于一次性木筷行业原料需求拉动,目前杨木价格达850元/立方米左右,桦木已达到1100元/立方米,扣除物价因素,上涨了3倍左右。
杨桦木也并不全用来生产木筷,其中径级在16-22厘米的木材用作筷子加工,23厘米以上的则为“胶合材”,用来加工胶合板、贴面板、包装箱板等。其中,杨桦木用来加工木筷经济效益是最高的,从原木到加工成品筷子,可增值3至4倍。
一次性木筷的生产流程包括截段、蒸煮消毒软化、去皮、旋切成板、刻切成型、干燥、挑选分等,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该行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500元,技术工种工资在1500元以上,是很多林区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有关日本回收一次性筷子、造纸之后再销往中国的说法,更让很多人认定我国的木筷行业是在浪费资源。据连广介绍,由于分类整理的人工费用太高,一次性木筷回收在日本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现在日本的卫生筷回收活动主要是企业籍此树立形象,或者环保组织通过这种志愿活动宣传资源回收利用。在日本,大量使用过的卫生筷主要还是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筷子会“吃”光森林?
“您一张嘴,便吞掉一片森林!”这是一些抵制一次性木筷的活动中常见的宣传语,也有人在计算多少年之后木筷会消耗尽我国的森林资源。
“这是因为对林业政策不了解产生的误解。”连广说,现在的采伐计划都是由国家下达,由森林调查队深入林区考察,挑选那些影响其他林木生长、失去生态价值的树木或需要更新树种的区域作为采伐对象,这种科学采伐方式不存在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可伐蓄积量还在增长。
连广认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人认为森林只能保护、不能采伐,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木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之一,木筷产业是符合经济规律、符合林业政策、综合有效利用可再生林业资源的产业,它为解决林业工人的就业,为地方林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为杨桦木的经济价值较低,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无人采伐,“林区的人甚至烧火都不愿意用它”,因此,现在杨桦木的资源十分丰富。另外,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每年从俄罗斯进口750万立方米原木,其中杨桦木在20-30%左右,因此,木筷行业的原料供应是十分充足的。
杨桦木的速生性也注定木筷行业不会出现涸泽而渔的问题。中国杨树委员会良种繁育基地主任侯开举曾算了笔细账:开辟1.2万亩的人工杨树林,按每亩30株、5年一个轮伐期经营,即可满足400万人每天3双一次性木筷的永久需求。
———“卫生筷”不卫生?
方便、卫生,是人们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最大理由。然而,近年来,关于一次性木筷细菌超标、硫磺熏蒸等问题时常见诸报端,这对于一次性用品来说,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这是行业管理的问题,和筷子本身有什么关系呢?”连广说。15年前,日本曾有大面积的肝病流行,一次性木筷防止交叉感染的优势凸显出来,由此日本人更加青睐这种产品。
据连广介绍,过去各企业生产的一次性木筷都是装在纸箱里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使用胶丝袋子做外包装,甚至胶丝袋子也越来越薄、越来越次,储存运输过程中污染也就难免了,“但这些问题都是通过监管能够防止的,并不是这个产品本身不行。”
至于丢弃的木筷污染环境的问题,连广认为更与筷子无关。“这是资源回收利用的整体问题,涉及到垃圾分类管理、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不仅仅筷子产业存在。而且,木质筷子比起塑料材质要更环保一些,即使不回收处理,它也是可降解的。”

绿家居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绿家居官方微信(greeninhome)
发表评论
发布